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內容豐富、領域廣泛。以2020—2022年為周期,滾動實施全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及儲備,是推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先手棋”,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大擔當、實現新作為的重要舉措。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目標與基本要求
(一)發展目標。
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突出新型網絡、智能計算、信息安全、轉型促進、融合應用、基礎科研、產業創新7大板塊(以下簡稱7大板塊)重點,強化重大項目的牽引與帶動作用,積極布局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設施數字化進程,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新型網絡為基礎、智能計算為支撐、信息安全為保障、轉型促進為導向、融合應用為重點、基礎科研為引領、產業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泛在通用、智能協同、開放共享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持體系,筑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底座、高質量發展基石。
圖1 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總體架構
(二)基本要求。
立足當下、搶抓機遇,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國家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市場機遇,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機遇,推動在建項目提速實施,對沖和降低疫情影響。進一步開拓思路、更新理念,謀劃包裝、落點布局一批示范作用強、帶動效應大的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全力推進前期工作,加速推動開工建設,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的增長點。
著眼未來、謀劃長遠,帶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根據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所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視野,加強前瞻性、全局性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儲備,策劃一批面向“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所需的戰略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搶抓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動權,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
一體謀劃、補齊短板,切實增強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儲備針對性。堅持系統思維,率先研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內涵外延,梳理內在邏輯、層次關系,為構建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堅持問題導向,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特點,找準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環節和問題短板,聚焦解決問題、補齊短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儲備。
互聯互通、互補聯動,加快推進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主城都市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同一標準、同一強度開展5G、千兆光纖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構建主城都市區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圍繞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強核提能級”,落點布局一批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轉型促進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聚焦主城新區“擴容提品質”,強化工業互聯網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創新機制、營造生態,凝聚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社會合力。持續加強前期研究,建立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滾動實施機制。著力深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切實做好項目建設用地、數據資源、資金、電力等要素保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環境、凝聚建設合力。
二、重點任務
按照“成熟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原則,重點推進7大板塊、21個專項、375個項目,總投資3983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52個,總投資2101億元,主要任務是提速建設,對沖疫情影響、穩定經濟增長;新開工項目102個,總投資831億元,主要任務是加快啟動,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增長點;儲備項目121個,總投資1051億元,主要任務是聚焦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能,為“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新型網絡基礎設施。
扎實推進5G、千兆光纖、IPv6等基礎網絡建設,強化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等關鍵樞紐設施布局,提前規劃部署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空間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網等未來網絡設施,打造泛在互聯立體網絡體系。到2022年,5G網絡重點區域覆蓋率達80%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形成“1+N”發展格局,城市物聯感知、國際數據專用通道能力進一步提升,太空互聯網基地有序運營,基本建成“空天地一體化新型網絡體系”,奠定萬物互聯新基礎。
圖2 重慶市新型立體網絡基礎設施體系架構
1﹒基礎網絡設施。大力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纖寬帶建設,深化“一區兩群”5G網絡覆蓋,建設全國領先的5G精品網絡標桿,提升千兆光纖覆蓋質量和范圍,打造“雙千兆”網絡之城。加快IPv6升級改造步伐,推進IPv6規;渴,推動接入設施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改造,促進下一代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創新。深化城市物聯感知能力,強化物聯網多源數據采集和共享交換體系建設,打通城市感知“眼耳鼻”。規劃實施4個項目,投資額約407億元。
2﹒關鍵樞紐設施。進一步提升互聯網網間互聯互通能力,升級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逐步打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重點城市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加快工業互聯網網絡關鍵設施建設,推動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擴容增能,新建一批重點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持續增強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規劃實施7個項目,投資額約9億元。
3﹒未來網絡設施。加緊謀劃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建設,打造全國太空互聯網總部基地和低軌互聯網小衛星星座應用示范基地。提前布局量子通信網,探索量子通信信息安全加密服務應用,建設重慶至北京、上海等地的保密通信干線網,逐步拓展量子安全認證和量子加密終端等新型應用場景。規劃實施3個項目,投資額約204億元。
(二)智能計算基礎設施。
著眼未來數據存儲與高性能計算指數級增長需求,加快建設數據存儲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進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落地應用,強化智能計算服務能力。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數據存儲、高性能計算為基本架構的智能計算基礎設施體系,區域數據存儲、計算、處理能力與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建設國內領先的西部計算中心。
1﹒數據存儲設施。加速數據存儲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兩江水土云計算中心核心承載能力,著眼主城都市區、渝東北和渝東南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汽車、電子信息、旅游等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要,適時建設區域性、行業性的數據存儲分中心,引導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企業合理布局建設專業數據存儲分中心。研究制定水土云計算中心與各存儲分中心建設規模與布局規范,謀劃建設同城雙活、同城災備、異地災備等數據中心,實現相互間雙活備份、熱備份與冷備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聯動、平滑擴展的數據存儲基礎設施體系。結合各區縣產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建設面向行業應用需求的邊緣計算節點。引導各數據中心結合各行業數據存儲訪問需求,綜合利用閃存、分布式存儲、藍光存儲等技術,提升IT基礎架構管理運維效率,降低TCO(建設運營總體成本)。支持各數據中心按照國家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標準進行建設,提升軟硬件系統國產化率。規劃實施22個項目,投資額約632億元。
圖3 重慶市數據存儲基礎設施體系架構
2﹒高性能計算設施。著眼全市重大科技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需求,統籌高性能計算方案商與本地高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建設面向全市各類科學計算、工程計算領域的超算中心,形成按需配置、資源共享、差異化發展、支持多學科應用的高性能計算集群,打造集算法開發、服務支持、運營保障、資源配置于一體的國家級超級計算資源集聚高地。規劃實施5個項目,投資額約15億元。
(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各環節,統籌建設安全監測平臺,加快各行業、領域安全防護平臺布局,場景化探索部署安全試驗平臺,打造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安全可信新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到2022年,全市網絡、計算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建成態勢感知、防護、監測于一體的信息安全體系。
1﹒信息安全監測平臺。統籌建設全市信息安全大腦和應急指揮平臺,實現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系統聯動,支撐全市信息攻擊溯源、事件響應、取證分析、應急恢復、應急演練等應急處置需求。推動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統籌建設本行業信息安全態勢感知平臺。針對物聯網、區塊鏈等產業,打造具備網絡攻擊監測發現、網絡流量分析與監測、威脅預警與情報共享等能力的監測預警平臺。規劃實施8個項目,投資額約9億元。
2﹒信息安全防護平臺。圍繞新型基礎設施承載關鍵業務,構建以風險識別、安全運維管理、安全計算環境為主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支持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重慶)、忽米網等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促進相關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圍繞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領域,構建基于商用密碼、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的網絡身份認證體系,維護公眾網絡服務安全。探索應用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專業領域存證保全、電子取證、數字簽名、密碼管理等信息安全服務平臺。規劃實施7個項目,投資額約9億元。
3﹒信息安全測試平臺。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新型應用場景,建設信息安全測試驗證、攻防演練、設備安全檢測等共性基礎平臺。建設開放性信息安全技術研發、標準驗證、成果轉化平臺。規劃實施2個項目,投資額約2億元。
(四)轉型促進基礎設施。
聚焦全市各產業轉型發展需求,打造一批產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引進培育一批面向產業發展急需的轉型支撐平臺,加速構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新動能。到2022年,培育20家以上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200家以上面向產業特定環節和領域的專業支撐平臺,數字化轉型支撐能力大幅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
1﹒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布局集開源技術支撐平臺、群體智能服務平臺、混合增強智能支撐平臺等于一體的人工智能服務平臺體系,發揮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基礎支撐作用。構建支持知識推理、概率統計、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范式的開源技術支撐平臺,引進開發基于互聯網大規模協作知識資源管理與開放式共享的群體智能服務平臺。著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支持大規模訓練的混合增強智能支撐平臺,面向自動駕駛、無人機等應用建設涵蓋復雜環境感知、自主協同控制、智能決策等技術的自主無人系統支撐平臺,建設覆蓋硬件、算法、平臺的人工智能數據開放與安全檢測平臺。規劃實施22個項目,投資額約284億元。
2﹒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汽車、裝備、電子、材料、消費品、醫藥、特色農業等行業龍頭企業、平臺服務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轉型發展需求,引進培育一批面向市內重點產業、具有本土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在渝人工智能服務商、智能制造方案服務商、科研機構面向重點產業方向建立協同制造賦能平臺與產業鏈集成服務平臺。支持市內重點產業企業加快推進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具備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功能的智能工廠與數字化車間。著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構建面向川渝及周邊地區的工業互聯網區域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區域產業供需對接、技術研發、協同制造提供公共支撐。規劃實施22個項目,投資額約78億元。
圖4 重慶市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架構
3﹒農業互聯網平臺。圍繞全市農業產業鏈生產、管理、營銷等關鍵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需求,強化農業數據信息支撐宏觀管理、引導市場、指導生產的能力,加快面向行業、區域范圍的特色農產品交易、智慧化監測、農業公共服務等平臺建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和全市農業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全市農業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水平。規劃實施7個項目,投資額約33億元。
4﹒服務業互聯網平臺。面向全市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支持高端產業載體建設。引導園區圍繞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行業級、區域級產業技術服務平臺、產業孵化服務平臺的引進培育,構建集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成果轉化、成果中試、科技金融、企業孵化等于一體的產業轉型支撐體系,強化高端要素集聚輻射,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大數字化轉型支撐保障。規劃實施29個項目,投資額約227億元。
(五)融合應用基礎設施。
圍繞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需求,加快智能中樞建設,深化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及數字鄉村建設,推動鐵路、公路、機場、市政、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夯實智慧公共衛生安全及應急設施基礎能力,為傳統設施賦能提效。至2022年,城市智能中樞平臺能力持續提升,智能化應用基礎設施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持續滲透,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鄉村智慧化治理和數字化公共服務能級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及應急聯動能力持續強化,每年打造3—5個全國知名的智慧城市應用示范項目,超大城市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1﹒城市智能中樞。加快搭建以“一中心兩平臺”為核心的城市智能中樞,建設“數字重慶”云平臺管理體系,實現“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調度、一網治理”。建設數字重慶云平臺,有效整合全市政務云、行業云、企業云等資源。搭建“4+N+N”的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建設一批共性技術支撐、業務協同能力組件的城市智能中樞核心能力平臺,強化智慧城市能力中臺;升級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庫,圍繞智慧應用建設一批主題數據庫、部門數據資源池。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平臺,搭建城市級物聯網支撐、視頻分析及數字孿生等服務平臺,打造全市物聯網設備集中管理入口和數據匯集樞紐,提供城市級的物聯網設備管理、數據匯聚、應用開發和業務分析等服務。規劃實施14個項目,投資額約83億元。
圖5 重慶市城市智能中樞平臺體系架構
2.數字鄉村基礎設施。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統籌推進全市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信息化建設,引導醫療、養老、教育等行業數字化資源開放共享,構建鄉村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聚焦鄉村智慧化治理,發揮雪亮工程、互聯網小鎮等智能化應用能效,加快“互聯網+村級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提升農村供水、人居環境等監測、管控智能化水平,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信息化體系。規劃實施4個項目,投資額約8億元。
3﹒傳統基礎設施改造。聚焦超大城市治理,結合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基本市情,加快鐵路、公路、機場、電力、水利、市政、油氣、物流等8類傳統基礎設施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深化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跨界融合發展體系建設。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電樁覆蓋能力,強化公共道路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構建山地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網絡,提供超低時延、超高可靠、超大帶寬的5G—V2X車路協同網絡。推動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強電力工業發、輸、配、變、用等生產運營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能電網。規劃實施14個項目,投資額約253億元。
4﹒公共服務智能化應用設施。圍繞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聚焦智能化應用場景,打造一批融合“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設施。建設“智能+城市”互聯網運營服務平臺,賦能各領域智慧業務應用,打造智能化、高效率的運行管理平臺。圍繞智慧城市管理、交通、生態、物流等重點領域,建設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全面提升經濟社會智能化應用基礎能力。規劃實施82個項目,投資額約355億元。
5﹒新型公共衛生設施。聚焦全市公共衛生安全監測、預警、防控、救治、處置能力精準化科學化建設,構建公共衛生數據與醫療數據、區域醫療數據、跨部門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強化全市醫療、公共衛生關鍵數據采集、共享調度能力。推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建設面向公共衛生安全和應急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健全全市重大疫情監控網絡,強化智能化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建設,提升流行病監測分析和事前預警水平。加快全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完善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基地布局,健全涵蓋全市重點醫療資源、應急物資的管理調度平臺。推動智慧醫院標準化建設,加快遠程醫療網絡設備的普及,打通病患就醫、醫療資源共享“最后一公里”數字化壁壘。規劃實施17個項目,投資額約94億元。
(六)基礎科學研究設施。
重點圍繞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卡脖子”技術,聚焦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基礎研究,持續爭取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等基礎前沿研究平臺,加快布局科教基礎設施。到2022年,力爭建設國家實驗室1個、大科學裝置2個,打造一批科教基礎平臺,提升基礎科研能力。
1﹒基礎前沿研究平臺。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重慶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科學研究,積極爭取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集聚優質創新資源,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成渝地區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基礎。以科學城為載體,加速推動粒子物理、聚變物理、天文學、網絡安全等專用大科學裝置落地,謀劃建設大科學裝置培育群。依托產學研各界力量,加強大數據、智能計算、新材料等新興交叉學科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吸納國內外一流團隊和專家參與,促進產業發展。規劃實施22個項目,投資額約322億元。
2﹒科教基礎設施。圍繞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需求,推動各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構建以科研裝備、科研資源配置、人才培育為核心的科教基礎設施體系。強化適應基礎科技創新活動要求的科研裝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科研、教學儀器裝備自主研發能力,改善各領域基礎科研條件。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推動基礎研究設施共享,構建與社會資源開放互通的科研環境,建立國際一流的科研資源支撐保障體系。聚焦“高層次—專業型—應用型”人才體系建設,打造一批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化人才培育和服務機構。規劃實施13個項目,投資額約172億元。
(七)產業創新基礎設施。
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快搭建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平臺,積極建設各類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試驗驗證平臺,打造科技創新引擎。到2022年,力爭培育一批彌補產業發展短板的關鍵技術創新平臺,打造一批支撐重點產業發展的試驗驗證平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供給能力。
1﹒技術研發創新平臺。面向高端芯片、人工智能、車聯網、區塊鏈、傳感器等重點產業,以兩江新區為綜合創新引領,以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北碚區、南岸區、渝中區等為重點產業創新示范區,以各產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為創新源,打造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技術研發創新平臺體系,加強應用技術創新提升。支持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相關領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公共服務平臺等,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規劃實施57個項目,投資額約711億元。
2﹒試驗驗證平臺。鼓勵以科研院所牽頭,高校和龍頭企業協同參與的模式,建設基于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試驗驗證平臺,打造5G、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等復雜場景的應用試驗基地,加快技術應用,促進產業發展。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支持建設高質量、規;、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促進孵化平臺、投資機構和服務機構互動協同,提升科技企業孵化績效。規劃實施14個項目,投資額約79億元。
三、支持政策
(一)著力降低信息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1﹒新型基礎設施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由國家和我市按項目立項層級分級保障,及時將用地需求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積極推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供應方式,鼓勵項目建設主體通過出讓、租賃等方式取得土地。
2﹒推動公共資源有序開放,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辦公場所及所屬建筑物,公園、廣場、旅游景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文化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公路、鐵路、橋梁、隧道、城市道路及其防護綠帶、公共綠地、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溝),以及機場、港口、車站、公交站臺、碼頭、渡口、通航建筑物、道路指示牌、路燈桿、電線桿、交通信號桿、視頻監控桿、龍門架等公共設施,免費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開放。
3﹒推動私有設施合理開放,私有業主或其委托的管理單位、物業服務機構、地產公司等,應積極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進入便利,禁止收取進場費、協調費、分攤費等不合理費用。
4﹒支持深入參與我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同發電企業開展電力市場交易。按照“分步推進、先易后難、能改則改”的原則,推動電網企業積極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對符合“轉改直”條件設施進行改造。暫時不符合直供電條件的設施,研究制定轉供電損耗分攤比例,轉供電主體不得將損耗以外的其他費用分攤給新型基礎設施。
5﹒支持有關部門依法減免城市園林綠化補償費、城市道路占用費、通信管道建設占道開挖費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相關行政規費。
6﹒支持建設工業互聯網各級標識解析節點,建設及應用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備案、分配解析、授權認證、數據備份及統計分析、安全監測、展示體驗等平臺及配套設施。按照不超過項目投資額20%的比例給予獎勵。其中,對國家級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1000萬元,對市級試點示范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500萬元。
7﹒推動企業完成內網改造升級,支持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絡(PON)、工業無線、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等,以及新型工業智能網關、智能邊緣計算模型和設備等改造升級企業內網。按照不超過項目投資額10%的比例給予獎勵。其中,對國家級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500萬元,對市級試點示范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
8﹒支持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數字化運營、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轉型等新模式。按照不超過項目投資額20%的比例給予獎勵。其中,對國家級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800萬元,對市級試點示范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500萬元。
9﹒鼓勵第三方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應用,支持工業互聯網公共研發、檢測檢驗、仿真設計和測試驗證、成果轉化、數據管理和分析、工業信息安全、設備資源管理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應用服務。按照不超過項目投資額20%的比例給予獎勵。其中,對國家級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800萬元,對市級試點示范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500萬元。
10﹒支持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和云服務商平臺提供的計算、存儲、數據庫等云基礎設施及協同辦公、會議系統、行政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基礎云服務,重點支持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設備管理或融資租賃、制造流程管控及優化、制造協同、供應鏈協同、遠程運營維護或服務、能耗管理優化等通過“上云上平臺”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按照不超過項目投資額20%的比例給予獎勵。其中,對國家級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500萬元,對市級試點示范項目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
11﹒支持超算中心、物聯網等計算感知資源向社會開放,針對中小微企業,根據實際支付使用費價款的30%予以補助,同一單位累計最高補助30萬元。
(二)深化新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
1﹒精準對接國家重點投向,抓緊謀劃儲備一批項目,積極爭取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專項建設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加大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創新等財政專項資金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和放大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在城市智能中樞、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等領域,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探索新型基礎設施盈利模式,加大依法合規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PPP)進行項目建設力度。
3﹒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全面推行項目備案承諾制。推進“減流程、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實現“零見面、零上門”,進一步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審批備案效率,評估、審批、備案辦結時間均比法定辦結時限提速50%以上。
4﹒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強化重大項目銀政企對接,建立重大項目白名單制度。鼓勵政策性銀行提供低成本、中長期資金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大與國家級基金的對接力度,建立國家、市、區縣三級基金聯動機制,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聚焦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領域,重點支持補短板項目,探索推進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試點。
(三)大力引進創新試驗資源,推動創新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1﹒納入創新基礎設施范圍的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符合認定標準的,優先從市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中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助,按規定用于相應科研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團隊)引進、科技項目等。
2﹒對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承擔或參與在渝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任務,采取“一事一議”給予支持。
3﹒對引進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科教基礎設施,推動重慶市“雙一流”建設的單位,按照辦學規模、性質、類別、對本地產業支撐情況“一事一議”。
4﹒納入創新基礎設施范圍的、引進建設的各類研究機構、創新平臺,其科研人員在渝轉化成功的科技成果,按其技術合同成交實際到賬額,由市級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5%的財政性普惠補貼,單項成果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引進建設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心),根據上年度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年的財政后補貼,用于開展成果轉化推廣活動和引進培養專業技術經紀人等。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標準引領。在數據處理、基礎硬件設施、應用服務、安全隱私等方面,探索研究制定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引導各類標準規范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落地運用,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鼓勵本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深度參與全國標準化相關工作,加強與國際國內新型基礎設施標準機構的交流,提升重慶在標準形成、修訂、推廣中的影響力。
(二)強化項目儲備。以3年為周期,建立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儲備制度。屬于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納入全市投資項目3年滾動規劃一體管理,做到策劃包裝一批、申報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用一批。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納入全市重大項目統一管理。各區縣、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領域,加強本區縣、本行業重大項目策劃儲備。
(三)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執行全市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有關要求,認真落實項目法人主體責任、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牽頭責任、區縣政府屬地責任、有關部門配合責任,嚴格執行分級、分類調度工作機制,協同做好工作,狠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各項目實施主體要結合自身實際,抓住著力點,及時做好項目申報、前期工作推進、投資計劃落實、建設組織實施等工作,對情況復雜、協調難度大的事項要早研究、早報告。
(四)強化宣傳推介。積極利用報刊、電視臺、電臺和政府網站等各類媒體,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科普宣傳力度,消除社會公眾對電磁輻射等認識誤區,引導、發動社會各界廣泛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定期發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范案例、應用需求和創新產品,向社會推介發布。
(五)強化安全保障。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建立健全涵蓋網絡安全、終端安全、應用場景安全、數據安全的多層次新型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的保護,嚴厲打擊盜竊、破壞新型基礎設施的犯罪行為。
商用機器人 Disinfection Robot 展廳機器人 智能垃圾站 輪式機器人底盤 迎賓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底盤 講解機器人 紫外線消毒機器人 大屏機器人 霧化消毒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底盤 智能送餐機器人 霧化消毒機 機器人OEM代工廠 消毒機器人排名 智能配送機器人 圖書館機器人 導引機器人 移動消毒機器人 導診機器人 迎賓接待機器人 前臺機器人 導覽機器人 酒店送物機器人 云跡科技潤機器人 云跡酒店機器人 智能導診機器人 |